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防控中各类化学消毒剂情况汇编

发布时间:2020-02-08 13:21:41 编辑作者:陆棋

图片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是它依然可防可控。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戴口罩、勤洗手,给自己居住、生活的环境消消毒,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当包膜被消毒剂破坏后,RNA也非常容易被降解,从而使病毒失活。由于有这个包膜,冠状病毒对化学消毒剂敏感,75%酒精、乙醚、氯仿、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紫外线均可灭活病毒。此外,一定的温度也可以灭活病毒,37℃冠状病毒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可灭活病毒。

针对近期公众对消毒剂使用需求的急剧上升,为了给大家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消毒剂,我们向大家介绍各类化学消毒剂消毒原理、消毒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另外介绍针对手、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方法。

一、常见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产品按照成分可分为8种:醇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

1)醇类消毒剂(酒精)
酒精

化学成分:乙醇

消毒原理:95%的酒精能将细菌表面包膜的蛋白质迅速凝固,并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酒精进入细菌体内,因而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如果酒精浓度低于70%,虽可进入细菌体内,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只有70%-75%的酒精即能顺利地进入到细菌体内,又能有效地将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因而可彻底杀死细菌。因此,WHO推荐含量70%-75%的乙醇作为手消毒剂。

消毒方式:浸泡、擦拭。

注意事项: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星就会闪燃,使用时切记远离火种。使用前彻底清除周围易燃及可燃物,使用时不得接触明火或靠近明火。使用后必须将容器上盖封闭,严禁敞开放置。使用过的毛巾等布料清洁工具,在使用完后应用大量清水清洗后密闭存放,或放通风处晾干。家中需要酒精消毒时,可购买小瓶装酒精(≤500毫升)使用。家中不要囤积酒精。酒精容器必须有可靠的密封,严禁使用无盖的容器。存放时远离火种、热源,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

其他信息:酒精不适宜用于大面积消毒及喷洒、喷雾消毒。

2)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健之素泡腾消毒片剂等)
84消毒液

化学成分: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

消毒原理:次氯酸分子量小,易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膜进入菌体内,使菌体蛋白氧化导致细菌死亡。含氯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抗力最强的细菌芽胞。

消毒方式:浸泡、喷洒、喷雾、擦拭。

注意事项:含氯消毒剂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按照说明书),使用时应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含氯消毒剂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可腐蚀金属,对织物有漂白作用。必须用于衣物的消毒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含氯消毒剂,如果使用不当如与酸性物质混合,如醋或者洁厕灵等易产生氯气从而引起氯气中毒。含氯消毒剂易分解,易受光、热和潮湿的影响,丧失其有效成分。

其他信息:不能与洁厕灵等消毒清洁产品同用,会产生有毒氯气,危害人体健康。不推荐与酒精同用,使用时避开皮肤、眼睛、口鼻、佩戴口罩、橡胶手套和防水围裙。热水会影响杀菌效果。

3)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双氧水、二氧化氯泡腾片、过氧乙酸)
二氧化氯泡腾片

化学成分: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双氧水)、二氧化氯臭氧等。

消毒原理: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具有强氧化能力,各种微生物对其十分敏感,可将所有微生物杀灭。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放出原子氧将细胞内的含巯基的酶氧化起到杀菌作用。
过氧乙酸属高效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气体和溶液都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细菌芽胞、真菌、藻类及病毒,也可以破坏细菌毒素,其杀菌作用比过氧化氢强,杀芽胞作用迅速。

消毒方式:浸泡、喷洒、喷雾、擦拭。

注意事项:温度较高时释放氧气、加热至110℃时产生强烈爆炸,过氧乙酸浓度大于45%时、搬运、振荡、遇热或者有金属离子存在或与还原剂接触等有引起爆炸的危险。过氧乙酸对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对皮肤、黏膜有烧灼作用对棉毛织物和金属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过氧乙酸具有储存不稳定性,不可用于地面消毒。过氧乙酸对大理石和水磨石等材料地面有明显损坏作用,切忌用其水溶液擦拭地面。二氧化氯高浓度药液具有强腐蚀性、刺激性,使用时谨防溅到眼内,皮肤上。如不慎溅到应立即用水冲洗。但由于二氧化氯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应避免在高浓度时(>500ppm)使用。

其他信息:空气消毒在呼吸道传染病控制中效果有限,在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转走后的终末消毒时有意义,建议由专业的卫生人员在无人状态下使用过氧乙酸或者过氧化氢处置或移动式紫外线消毒处理。

4)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洗必泰)、皮可洗定)
醋酸氯己定

化学成分:聚六甲基双胍、聚-2-乙氧基乙基氯化胍、聚-6亚甲基二胺氯化胍、醋酸氯己定盐酸氯己定葡萄糖酸氯己定

消毒原理: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都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这类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胞浆物质外渗,阻碍其代谢而起到杀灭作用。双胍类对细菌的繁殖体杀菌作用强大,但不能杀灭细菌的芽孢、分枝杆菌和病毒。用于皮肤和黏膜消毒,也可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消毒方式:浸泡、擦拭、手消毒、皮肤消毒。

注意事项: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属于无毒级,对环境无破坏,对物品无损坏。但是是一类低效消毒药物。

其他信息: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常与其他消毒剂复配以提高其杀菌效果和杀菌速度,将其溶于乙醇中增强杀菌效果,用于医院里非关键物品与手部皮肤的消毒。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

5)含碘消毒剂(碘酊、碘伏)
碘酊

消毒原理: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稳定络合物,当其与细胞、细菌接触时可以释放游离的碘元素,游离的碘能迅速穿透细胞壁,依靠元素碘的沉淀作用和卤化作用,与蛋白质氨基酸上的羟基、氨基、烃基结合导致蛋白质变性沉淀,发生卤化,从而失去生物活性。

消毒方式:浸泡、擦拭、手消毒、皮肤消毒。

注意事项:碘酊工艺简单,易于制作,是早期主要的消毒剂,但由于其刺激性与腐蚀性,已逐渐被稳定性好、刺激性小的碘伏替代。

其他信息:含碘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的繁殖体、真菌和部分病毒,多用于皮肤与黏膜的消毒,医院常用于手部皮肤的消毒,但是与含醇的消毒剂一样,它无法杀死病菌或者细菌芽孢。

6)醛类消毒剂(福尔马林)
福尔马林
化学成分:甲醛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

消毒原理:此类消毒剂为一种活泼的烷化剂,可杀灭各种病原体,可作用于病原体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羟基和巯基,从而破坏蛋白质分子并导致其死亡。

消毒方式:熏蒸。

注意事项:因其对人体有致癌作用,易造成皮肤上皮细胞死亡而导致麻痹死亡。不可用于空气、食具的消毒。

其他信息:制药企业常采用甲醛熏蒸法来进行洁净区的环境消毒。

7)酚类消毒剂(来苏尔、煤酚皂溶液)
来苏尔

化学成分:苯酚、甲基苯酚、六氯酚、对氯间二甲苯酚、三氯强基二苯醚等。

消毒原理:在高浓度下,酚类可裂解并穿透细胞壁,使菌体蛋白凝集沉淀,快速杀灭细胞;在低浓度下,可使细菌的酶系 统失去活性,导致细胞死亡。

消毒方式:浸泡、擦拭、手消毒、皮肤消毒。

注意事项:不可用于空气、食具等消毒,一般仅用于医院中医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且经消毒或灭菌的物品必须用灭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后才可使用。

其他信息:酚类消毒剂是酸类化合物,呈弱酸性,一般都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在环境中易被氧化,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与碱性物质接触。

8)环氧乙烷

化学成分:环氧乙烷

消毒原理:属于高效消毒剂,对金属不腐蚀,无残留气味,可杀灭细菌(及其内孢子)、霉菌及真菌。它的穿透力强,常将其用于皮革、塑料、医疗器械、医疗用品包装后进行消毒或灭菌,而且对大多数物品无损害。

消毒原理:熏蒸。

注意事项:环氧乙烷具有毒性、致癌性、刺激性和致敏性,属于易燃易爆化学品,因此并不常见于日常生活消毒。一旦意外与人体接触需立即处理。

其他信息:不适宜于家庭消毒用。

二、各类消毒方法

1)手的消毒

目前WHO推荐的手消毒剂为含量70%—75%的乙醇,在没有明显污物的情况下,使用七步洗手法用乙醇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有明显污物的情况下,要用流水和洗手液清洗,擦干后再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去医院就诊的病人,在摘除口罩后,一定要进行手消毒,因为很可能当时口罩被污染了。

2)物体表面的消毒

建议使用泡腾消毒片或者84消毒液。泡腾片每片含有效氯500mg,能在水中自溶,使用比较方便,一般1升水中放1片或者2片,就可以用于此次疫情的物体表面消毒。84消毒液要仔细按照说明书来配制(有效氯浓度要达到800mg/L-1000mg/L)。

3)空气的消毒

空气消毒在呼吸道传染病控制中效果有限,在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转走后的终末消毒时有意义,建议由专业的卫生人员在无人状态下使用过氧乙酸或者过氧化氢处置或移动式紫外线消毒处理。空气消毒不能阻挡病人随时排出的病毒飞沫传给近距离接触的易感人群,所以个人防护也很重要。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冠状病毒可以在尿液里存活10天,在痰液和粪便里存活5天,在血液里存活15天,因此如果接触疑似病例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需要严格按上面手消毒的要求进行操作。

大家根据以上信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另外近期尽可能减少外出,希望所有人能安全度过这段疫情时期。

本文为化源网首席科学家陆棋编著。

上一篇:瑞德西韦的价格估计会是多少?

下一篇:治疗1万名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合成多少公斤瑞德西韦?